安徽铜陵:深耕教师队伍建设 厚植教书育人沃土
一批批骨干教师入选省“教坛新星”,“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富余教师资源跨校调整,“双一流”重点院校毕业生签约从教人数逐年增加……一份份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安徽铜陵市实施“铜有强师”工程,持续深耕教师队伍建设的扎实成效,更是该市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生动写照。在第41个教师节之际,回望这份亮眼“成绩单”,既见证着教师队伍的蓬勃成长,更彰显出铜陵市优先发展教育、厚植育人沃土的坚定决心。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只有有好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作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铜陵市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战略工程”,实施党建品牌创建行动计划,以“党建红”引领“教育蓝”,通过制度创新激发队伍活力,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队伍。
据了解,为筑牢教师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铜陵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印发《澳门皇家赌场_澳门皇家娱乐-【平台官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铜陵市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同步出台13个配套政策,覆盖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改革、待遇保障等关键领域,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行“共享教师”制、建立编制动态调整与周转池制度,有效破解师资区域分布不均、学科结构失衡等难题。近一年来,铜陵市共计814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占比近30%;校长职级制改革扎实推进,铜官区、义安区、郊区完成121名校长职级评定,专业化教育管理队伍逐步成型。
同时,为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铜陵市一方面坚持“引育并举”激发活力,积极创新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招才引智”等方式,大力引进“双一流”重点院校毕业生。仅在2024年,铜陵市共计签约“双一流”重点院校毕业生21名,为全市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通过完善留才举措,队伍稳定性持续增强,目前铜陵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职工规模近1.3万人,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方面铜陵市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培养举措,构建“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四级梯度培养体系,扎实推进“青蓝工程”“领军校长培养工程”,常态化选派校长赴长三角名校跟岗研修,全方位提升管理能力。出台《铜陵市新教师教学能力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构建“一年合格、两年成熟、三年骨干”阶梯式培养体系,通过“校—县区—市”三级联动机制,推行“三课递进”模式(备课、授课、评课),聚焦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通过系统性培养让新教师快速“站稳讲台”,为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持久动能。常态化开展全学科全学段教师岗位大练兵,覆盖备课、说课、作业设计等全流程。“十四五”以来,铜陵市共建设省级和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33个,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115名、骨干教师299名。
不仅如此,为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铜陵市着力做好“暖心惠师”文章。在待遇保障上,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联动增长机制,夯实教师从教的经济基础。在激励机制上,持续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模式,出台《铜陵市中小学幼儿园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实施意见(试行)》,坚持向班主任、一线授课教师及业绩突出的骨干教师倾斜,彻底打破“唯资历”“唯职称”的固化分配格局。
此外,铜陵市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铜陵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负面清单》,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将其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考核体系。近年来,铜陵市以全国优秀教师杨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好人吴成兵为代表,累计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的教师达50余人次。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今,铜陵市广大教师正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潜心耕耘、担当作为,用智慧与汗水浇灌铜都桃李,用坚守与奉献助力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