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校沃土,当教师青春与教育“相遇”
“我站在教室后排的窗边,看见晨光穿过梧桐叶的间隙,在讲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粉笔灰轻轻扬起,正落在讲台前一位年轻教师微微前倾的肩头。”透过一段讲述教育故事的视频画面,那位留意风景细节的教师旁白,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我曾是一名乡村学校的英语老师。那时的我,也常在办公室窗边看风景。那些和我一样穿着素色衬衫、抱着教案匆匆走过连廊的年轻身影,眉眼间还带着校园里的青涩,却已学着前辈的样子,把“老师您好”的问候,酿成最温暖的晨曲。作为85后的“教育人”,我们的青春正与教育发生着最生动奇妙的“化学反应”。
从“被教者”到“教人者”,是一场温暖的传承
记得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走进教室时,我的手心全是汗。台下那双双亮晶晶的眼睛,让我突然想起自己中学时代的班主任李老师,他总会在晚自习后留在办公室,为数学不及格的我单独讲题;语文老师也会在我作文里写满红色的批注,最后总会有一句“这里的情感描写很动人”。那些被耐心托举的记忆,后来化作了我站上讲台的底气。
我们这代教师,大多是改革开放下“教育红利”的受益者,从小镇中学到省城大学,从早自习的晨读到每周“英语角”的傍晚,一路都有老师的目光护航。所以当角色转换,我们更懂得“教育”二字的分量。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温暖的传递、信念的传递。我的大学好友小倪,研究生读的是科技英语,却主动申请去乡镇初中教英语。她说:“我高中时的英语杨老师,是一个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系的知识女性,在我们那个只有三间平房的乡村学校里,她天天用VCD光盘给我们播放《美国之声》《BBC纪录片》选段,说‘营造语感环境很重要’,现在我要把这份诗意,带给澳门皇家赌场_澳门皇家娱乐-【平台官网】:山里的孩子。”
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带着时代印记的创新。如今,我也是一名乡村教师,我们会在阅读分享会上,用老电影资源还原1620年“五月花号”上102名船员在航海途中的生活;会在讲《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写作课上,带学生讨论“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一个个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发展”;会在班会课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当下教育内卷与成长”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这一代学生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成长的“同行者”。
在“破”与“立”之间,寻找教育的平衡术
但成长的路从来不是坦途。刚入职时,我也曾陷入过深深的焦虑。精心准备的教学PPT,学生却说“不如直接看书”;严格要求写的英语作文,总有人敷衍了事;家长会上,也有家长质疑“这么年轻能教好吗?”
那些“被质疑”的日子,让我常常在办公室备课到深夜之余,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黑眼圈比粉笔灰还重,声音也因为反复讲解而沙哑,我忍不住问自己:“这就是我要的教育吗?”
转机发生在一次“失败”的英语公开课上。我按照教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却发现学生们眼神游离。课后区师培中心的研训员说:“你讲得很流畅,但孩子们没跟上。试着把问题抛给他们,让他们自己从内心找答案。”这句话点醒了我。
后来,当我再上My Family(《我的家庭》)那课时,我没有急着用与家庭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直入主题,而是先让学生分享一些“我和家人温馨瞬间”。许多同学分享了不同的开心瞬间,直到有个男孩很动容地说:“我爸是外卖员,有次下暴雨,他为了不让我淋湿,把唯一的伞塞给我。回来时,他自己浑身淋透,骑车还摔了一跤。我很心疼他,但爸爸忍着疼却笑说没事,还给我带了加餐的大鸡腿,说我学习很辛苦,要注意营养。”那个男孩讲述时有些泪目,那一刻,教室里变得很安静,我的内心忽然也有些感触,教育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唤醒,当我们蹲下来,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那些看似“不标准”的答案里,往往藏着最珍贵的成长密码。
现在的我,致力于为乡村阅读打开“心窗”。我依然会在学生阅读指导前先做好功课,但更愿意留出“空白”给学生;我依然会强调主题阅读写作的规范性,但开始允许他们在读书笔记里写“今天没学会运用新方法,但我想再尝试一下”,我依然会和每个孩子讨论他遇到过哪些写作思路上的“拦路虎”,但澳门皇家赌场_澳门皇家娱乐-【平台官网】:时候我们会讨论“你最近在读什么有趣的新书吗”“你有什么新感悟愿意分享一下”“你最近状态好像比以前自信了哦”。
我们这代教师,正在传统与现代的教育理念之间寻找平衡,既尊重教育的规律,又敢于打破固有的框架;既传承师者的严谨,又保持与学生对话的平等。
青春与教育的“双向奔赴”,让教师在平凡中看见光
有人问:“作为乡村教师,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想,大概是那些不经意间的“被需要”。是学生偷偷塞在图书里的润喉糖,阅读卡上面写着“老师保护嗓子、多喝水”;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母校时来看望我,说“您当年那句‘你很棒’,我记到现在”;是校领导偶尔也发来的消息:“有孩子说最喜欢听您讲阅读故事,因为您让他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
去年冬天,七年级(2)班有个女孩因为家庭变故变得沉默。我注意到她总在课间看一本旧旧的《小王子》,便借给她我的藏书,扉页上写着:“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很少有人记得。”后来她在一张阅读卡片上写:“廖老师,您知道吗?您就像我的B612星球,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温暖的。”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教育的本质,它不是雕刻玉石,而是点燃火种;不是灌输答案,而是守护每个灵魂独特的光芒。
我们这代教师,或许没有老教师那样丰富的经验,却有着更开放的视野;或许还在摸索教育的“最优解”,但正因如此,我们的课堂里充满了尝试的勇气;或许偶尔也会被现实的压力困扰,但每当看到学生眼里的光,就会重新想起当初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不是为了桃李满天下的荣誉,而是为了在某个孩子的生命里,留下一段温暖的印记。
盛夏,窗外的梧桐叶依旧翠绿,新一批年轻教师或将在九月带着新理念走向教室,他们的白衬衫可能沾着粉笔灰,笔记本的边角可能卷了页,但我相信,他们眼睛里的光,会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明亮。这是我们这代教师的青春记忆,它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晨读的书声里;不在朋友圈的点赞里,而在学生悄悄塞来的小纸条里;不在世俗定义的成功里,而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传承里。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而我们何其有幸,成为了其中“奔跑的接力棒”。当我们的青春与教育相遇,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那是粉笔灰染白的鬓角,是阅读笔记上字体隽永的细节批注,是无数个清晨与黄昏的守望,更是无数颗年轻的心,在时光里慢慢长大的声音。(来源: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实验学校 廖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