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鱼成阵焕新彩,非遗活态谱新篇
为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鱼成阵·非遗焕新光”艺术调研团队于7月1日至7月7日奔赴无为市,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访古寻踪、问计传承、学艺传薪、守正创新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无为鱼灯的文化魅力与传承路径。
访古寻踪:探秘鱼灯工艺,感悟非遗匠心
7月2日,调研团队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俊堂先生的住所,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探索之旅。屋内,墨香与竹木芬芳交织,墙角堆满了竹篾编织的鱼灯骨架,茶几上摆放着几盏色彩绚丽的成品,旧木桌上散落着陪伴任老先生七十余年的工具。在这里,团队成员目睹了任老先生精湛的技艺,从竹篾编织到颜料涂饰,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心独运的智慧。
任老先生详细介绍了鱼灯制作的关键要点,强调鱼灯的骨架比例必须精确到厘米,鱼头、鱼腹、鱼尾的黄金比例是确保鱼灯舞动时仿若真鱼游动的关键。他指出:“骨架是鱼灯的灵魂,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影响其舞动时的神韵。”在交流中,学生们不仅看到了任老先生对制作步骤的严谨态度,更感受到了他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
问计传承:聆听前辈心声,感受后辈热忱
7月5日,调研团队在非遗鱼灯传承人蒋章老师的带领下,抵达任氏祠堂。祠堂内,徽派建筑风格与家族文化传承交相辉映,一砖一瓦都诉说着鱼灯艺人们世代相守的执着。蒋老师现场示范了鱼灯舞的经典阵法“八鱼戏水”“金钩挂月”,只见他手持鱼灯,步伐矫健,鱼灯在他手中穿梭嬉戏、盘旋跳跃,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在访谈中,蒋老师也讲述了非遗鱼灯曾面临的困境。由于资料被烧毁,鱼灯技艺曾濒临失传。老一辈传承人凭借热爱与信念,通过回忆、整理和创新,恢复了技艺与阵法。如今,年轻人的关注和学习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此,团队前往当地学校,采访了无为鱼灯社团的四位学生代表。学生们纷纷表示,在社团中不仅学会了鱼灯制作的步骤,更懂得了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文化内涵。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符号,而是可以触摸、感受的鲜活技艺。学生们说:“每次拿起工具,都感觉在和古老技艺对话,非遗文化让我们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学艺传薪:传承传统技艺,融合创新思维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在任俊堂老先生和八里灯会副会长蒋章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鱼灯舞的表演技巧。从鱼灯的构造、持灯姿势到配合音乐节奏的舞步,传承人手把手地教导,同学们认真聆听、仔细观察、积极实践。
在讲解“雷沙遍地洒金钱”这一动作时,蒋老师详细地说:“这个动作通过鱼灯的舞动,生动表现鱼的撒子状态,十分考验舞者的协调性。”在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纷纷手持鱼灯,尝试摆出“天下太平”字样。起初,大家的动作略显生涩,但随着反复练习,同学们逐渐掌握了动作要领。祠堂外的空地上,鱼灯开始翻飞,时而如灵动的鱼儿在水中嬉戏,时而似在传递古老的祝福,逐渐让鱼灯在手中“活”了起来。
团队指导老师艾明旭在现场提出将鱼灯与中国传统舞蹈结合的理念,探索传统舞蹈模式的创新编排。他表示:“希望通过融入澳门皇家赌场_澳门皇家娱乐-【平台官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为鱼灯舞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米公祠的夜色中学习鱼灯舞,这种体验太奇妙了!看着手中的鱼灯舞动起来,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样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守正创新:赋能非遗文化,绽放时代新彩
在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与学习中,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并非静止的展品,而是活态的文化脉络,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精神。
团队成员和专业指导老师艾明旭纷纷表示,将通过整合调研成果,撰写详实的调研报告,编排非遗舞蹈,以实际行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将继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调研、学习、表演等多种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舞鱼成阵,生生不息。”当青年舞者的脚步与千年竹骨共振,无为鱼灯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跃向世界文化的海洋。未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澳门皇家赌场_澳门皇家娱乐-【平台官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调研、学习、表演等多种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文图/陈蕾而 常欣 骆如玉 陈子漪 陈卓子妍 郭晏竹 李芮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