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举国体制下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全球格局的关键变量。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科技自立自强是决定民族复兴伟业成败的关键支撑。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迫切需求,构建并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具有极端重要的时代意义与战略价值。
一、新型举国体制下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领作用的必要性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体制亟待新作为。深刻理解并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是把握历史主动、赢得发展先机的战略抉择。这要求我们首先厘清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与迫切的现实要求,把握时代赋予的核心使命。
科技强国建设的现实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这为新型举国体制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两弹一星”铸就大国重器,到高铁、5G技术引领全球,历史雄辩地证明,在重大科技攻关和战略前沿突破中,国家主导的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全球科技竞争范式深刻转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难度陡增、系统性要求空前提高,碎片化创新无法应对系统性挑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其建制化、体系化优势,成为突破“卡脖子”困境、抢占制高点的核心依托。
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胜势的必然选择。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在于高效协同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有机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发展三大环节,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澎湃动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者与核心承载者,天然具备统筹全局、组织大兵团作战的独特优势。在新型举国体制框架下,通过强化其骨干引领功能,能够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精准、高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整体胜势,避免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处于创新链的最前端和价值链的最高端,其原创性、引领性突破是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孕育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强化其骨干引领作用,就是要使其成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策源地”、产业技术升级迭代的“加速器”、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驱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核心动能。
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仅是科技攻关的尖兵,更是新型举国体制高效运转的核心枢纽与驱动引擎。其骨干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超越单一主体局限,系统性地组织、撬动和赋能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重大科技任务攻坚的主力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勇担最紧迫、最艰巨的战略任务。这要求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空深海探测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战略必争领域扛起攻关重任,在破解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问题上实现率先突破,在应对新发传染病防控等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提供科技“硬核”支撑。其强大的体系化能力和持续投入保障,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坚实基石。
国家创新体系协同的枢纽站。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绝非封闭运行的“孤岛”,其骨干作用更在于激活、带动整个国家创新生态。具体体现在深度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高端研发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乃至中小微创新主体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支撑;主动牵头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打通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通道;积极推动人才、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视野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成为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与资源调配的关键枢纽。
创新文化塑造与高端人才汇聚的策源地。深厚的科学精神与卓越的创新文化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根本。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作风,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为全社会树立价值标杆。同时,其承担的宏大使命和提供的顶尖平台,对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是引进集聚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的高地,培养造就堪当大任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摇篮,更是激发青年才俊投身科学事业的热土。这种文化感召力与人才凝聚力,是其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的深层底蕴。
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领作用的实践路径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潜能充分转化为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磅礴动能,亟需在体制机制等层面深化改革、锐意突破,打通堵点、激发活力,构建支撑其高效运行、引领全局的坚实保障。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建制化科研活力。破除制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管理模式,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赋予战略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立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桎梏,对从事基础前沿探索和重大攻关任务的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和宽容评价。探索更具弹性、更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保障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研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动部分机构向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体系迈进。
强化系统布局,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在国家顶层设计中明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战略定位与核心任务,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分工与有机衔接,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战略布局。打造一批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骨干力量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空间载体。建立健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创新、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常态化机制,确保科技供给精准对接发展需求。
聚力开放创新,锻造全球竞争新优势。在确保科技安全的前提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发起和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提升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鼓励其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大学和跨国公司建立深度、对等的研发合作关系,实现“强强联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和保障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国际转移转化,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创新能级,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在新型举国体制的磅礴伟力托举之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犹如挺立于时代浪潮之巅的巨轮。它既是突破科技前沿壁垒的先锋利刃,又是孕育未来产业的母体温床,更是引领全社会创新的精神灯塔。唯有持续强化其骨干引领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协同网络,拓展开放格局,方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领中国科技事业迈向星辰大海的壮阔征程,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最坚实的科技基石!
(本文作者:田馨滦 系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主任、校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