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主任如何挑起共育大梁? 第二届“家委会主任工作与发展”全国研讨会给出答案
2025年6月23日上午,以“家委会主任如何挑起共育大梁”为主题的第二届“家委会主任工作与发展”全国研讨会在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举行。该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全国家委会主任工作与发展研究联盟、深圳市光明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承办。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家委会代表1000余人,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探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
启幕: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果展
上午8点,马田小学的校园已热闹非凡。在奔腾篮球馆与小剧场内,家委协同培育学生“八德”素养的实践成果精彩呈现:易鸣笛社团的民乐演奏、智创科技社团的小发明、千里马篮球社团与马踏飞燕跳绳社团的活力表演,生动诠释“仁义礼智信勇健美”的育人成果;而“每周半天计划”的课程展板前,孩子们的作品,更引来专家驻足赞叹。“这些作品不仅是技能的展示,更是家校社协同赋予孩子的成长底气。”一位参观者感慨道。
聚焦:开幕式引领共育新方向
8点40分,第二届“家委会主任工作与发展”全国研讨会正式启幕。马田小学家委演绎的情景剧《携手迎国庆》,再现了家委主任主动策划、协同推进校园活动的日常。光明区教育局副局长曾广波在致辞中强调:“新时代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结成共同体,家委会主任正是激活这一生态的关键引擎。”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则指出:“我们形成了新的协同观、育人观、家长观、质量观、效益观,以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实践,让千千万万的力量汇聚成洪流,形成新的改革与发展局面。”
光明区教育局副局长曾广波致辞
解码:家委会主任胜任力模型
马田小学副校长郑燕妮分享了“1+3+N”共育方程式的实践探索。“1”为核心引擎(校级、年级、班级、社团家委),以架构、机制、模式、赋能四种方式驱动家委联动;“3”为课程、活动、评价三大共建支柱,构建育人“铁三角”;“N”为多方资源,实现生态扩容。通过“1+3+N”共育方程式,家委会主任有效挑起共育“大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马田小学家委副主任陈芳分享了家校社共育的探索与实践。她提出以“破界、联动、赋能”三大方向发力:通过破思想、空间、角色、水平之界,拓宽共育格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立体网络,整合多方资源;赋能家委团队与家长,提升组织效能与家长能力。家委会成功打破传统模式,织就共育网络,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的“千里马”。
家委会主任代表发言
破题:圆桌论坛破解资源整合
在光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朱胜源主持下,多方代表共议深圳市教育创新改革“每周半天计划”在马田小学落地的纪实。
“校家社协同织就‘每周半天计划’全域资源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圆桌论坛现场
光明区教科院教研员帅飞飞表示,经过实践,光明区形成了学校统筹、家委会牵头、社区联动的课程建设模式,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做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其中,家委会作为一支核心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山大学教授宋嵘认为,社会资源是“每周半天计划”开展的重要支撑。他表示将通过校外科普活动,向学生介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让前沿教师走进小学、让小学生走进大学”的实践模式,联动家委、小学与大学科技社团,开展适合小学生的科研项目。
家长代表罗瑜艳分享了家委会在“每周半天计划”中的积极支持与贡献。她提到,家委会与学校紧密合作,通过招募志愿者、分配任务及总结经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家长们不仅参与课程开发、上课,还负责纪律管理和影像记录,为提升孩子们的实践体验保驾护航。
学生代表洪开心分享了“每周半天计划”的“开心”体验。从虹桥公园到深圳湾实验室,每次探索都充满惊喜与知识。她感谢学校、老师及家长,将普通半天变为奇妙旅程,并期待走进深圳博物馆感受古人智慧。
教师代表赵兆炯分享了马田小学“每周半天计划”的实践成果与挑战。他提到,家委会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如结合三年级数学教材与飞亚达钟表基地合作开发的时间探秘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实施中虽面临课程开发、安全保障等挑战,但通过团队协作与复盘,课程质量不断提升,学生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美好在校家社协同中发生。
荟萃:全国家校共育经验图谱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小学推出了新书《共育之光:家委会主任的力量》。该书聚焦家校共育痛点,提供可操作策略与案例,助力家委会主任成长。书中构建“三维共识”“三有目标”“三者角色”培养体系,收录家校治理工具包与四维评价模型,为家委会建设提供可衡量、可迭代的路径。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旗峰小学周焕容老师在发言中指出,在“教联体”背景下,传统家委会主任工作面临职责模糊、沟通不畅、专业不足等问题。她提出,通过明确职责、构建沟通平台、加强专业培训,可实现家校社深度协同,推动“教联体”政策有效落地。
常州龙虎塘实验小学家委会会长张付科分享了校家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家委会的功能拓展与实践路径。他提到,龙小家委团队与学校共情、共学、共行,不断从“合作”走向“合一”,通过组织玩伴团活动、家长论坛等,家委会积极链接多方资源,实现主动创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委会的力量,为校家社协同育人贡献了宝贵经验。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副校长李艳娟指出,新时代家委会主任正从沟通桥梁向资源枢纽转型。她认为,通过建立三级家委会责任网络、整合“百业导师团”与社会资源、搭建数字化成长平台,可实现精准育人。同时,创新家风建设与价值观培育活动,显著提升家长参与度,共筑家校社育人命运共同体。
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教育集团王阔校长分享了“双螺旋家委会”协同育人新范式。他介绍,以家委会为枢纽,纵向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联动,横向融合家校社资源,推动协同育人从“单点合作”向“系统共生”跃升。
点化:专家把脉协同育人路径
在李家成教授的主持下,各位专家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点评现场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委原理事长程锦慧表示,走进马田小学校园便深切体会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效显著。校家社协同活动立体多元,学校积极推进指导,家长委员会全力配合,专家学者给予有力支持,形成稳固的立体支撑体系。她建议各联盟校总结经验、整合资源,扩大合作影响力,完善协同育人体系。
《中国教育报》校家社周刊主编刘华蓉指出,家委会建设项目虽是小切口、小支点,却能撬动教育生态重构。各联盟校凭借“微创新”解决“大问题”,将碎片化行动整合为体系与经验,引导、鼓励并凝聚偶发及个体的教育热情,形成可持续模式。未来,联盟校可进一步扩充家委会范围,吸纳毕业学生家长、乡贤等跨界人士,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迈向更高水平。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周峰认为,家委会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但如何让其发挥积极作用是关键。家校社协同应相互支持、补充,而非相互替代。家委会主任需正确履职,学校需正面引导家委会发挥正能量,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主任李建军指出,从去年聚焦“家委会力量”,到今年全力推动“家委会主任扛大梁”,可以清晰感受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正蓬勃发展。顺义区依托家校社协同机制,在提升教育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收获显著成效,充分印证了协同育人的积极效能,未来还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协同育人目标,整合家校共育合力,持续深入开展实践探索。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教授高慎英认为,家委会主任的角色定位正从单一职能向资源整合者、矛盾协调者和专业倡导者转变。家委会工作要把握责任边界,既要主动担责又要守住底线,避免越界,以专业能力和教育情怀凝聚家校社三方力量,形成可复制的实践成果,为家校共育提供新思路。
深圳市光明区教育学科研究院院长黄爱华认为协同育人应追求深度,家委会和学校需积极行动,设计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需指向方法,让孩子有真实行动,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探索。未来,在课程资源建设上要坚定推进深度育人,完善部门协作、学校主体、家长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传承:轮值主席校交接仪式
马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晓珊总结发言,过去一年马田小学作为轮值主席校,积极探索家委会建设新路径,赋能家委主任成长,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未来将继续深化协同内涵,强化专业赋能,加强内外联动,共促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全场见证下,轮值主席校标志移交给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新任轮值主席校校长王阔表示将通过借鉴成熟的家校共育模式并搭建南北资源互联平台,开发线上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构建校家社协同发展新格局。
轮值主席校交接仪式现场
研讨会虽落幕,协同育人的星火正蔓延。从马田小学的“1+3+N”到东风小学的“双螺旋”,从亭林小学的《共育之光》到龙虎塘实小的“玩伴团”,家委会主任的角色正经历从“桥梁”到“枢纽”、从“配合”到“共建”的历史性转变。这场澳门皇家赌场_澳门皇家娱乐-【平台官网】:“共育”的探索,终将汇入教育强国的时代江河。(李银华,黄浩,王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