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生物教学新路径 成都青羊实验中学承办省级初中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
春风拂面万物新,教研深耕正当时。近日,“跨界·融合·创新:新课标视域下初中生物学科跨学科实践探索”省级教研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举行。来自全省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研跨学科实践新思路,共探核心素养落地新路径。
“此次活动将为新课标下的学科融合注入新动能。”青羊实验中学校长罗强致欢迎辞,并回顾了该校“让走进来的人都自信,让走出去的人都成功”的办学理念,重点介绍了学校在跨学科实践中的创新探索。青羊区教科院副院长张航强调,青羊区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新课标落地与跨学科实践创新。同时,他高度肯定了青羊实验中学在区域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并呼吁全体教育工作者“打破学科壁垒,深耕课堂实践,培育时代新人”。
课例展示
跨界课堂显真章
福建省泉州一中教师李桂芬带来课例《探秘人体照相机——眼球》,以“眼球成像”为主题,将生物学与物理知识深度融合,创新开展跨学科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眼球模型,直观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借助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对比分析,构建跨学科科学思维;还动手制作物理模型模拟近视、远视成因,在探究中深化健康用眼意识。该课程通过“模型观察-原理探究-实践应用”的递进设计,既贯通学科知识边界,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生动诠释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青羊实验中学教师彭沛穰带来课例《守护生命之息——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以“呼吸运动与急救”为主线开展跨学科实践,创新打造生物急救融合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搭建动态胸腔模型,直观探究呼吸运动机制;结合海姆立克急救法现场演练,将生物学知识转化为急救技能,深化生命安全意识;更通过物理学分析膈肌运动对气压变化的影响,揭示气体交换的跨学科原理。课程以“模型建构-技能实操-原理解析”为路径,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社会责任培育有机结合,展现了“生命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
专家点评
聚焦素养启新思
“两位教师以真实情境为纽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实践,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青羊区教科院李雪梅老师高度评价两节课例。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生物教研员郑达钊指出,此类课堂深度呼应新课标“素养导向、学科融合、实践创新”的改革方向。新课标以服务民族振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强调教学需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理解为先、能力为重”的新型育人范式。“这为新时代‘素养课堂’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强调,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三大突破——从“教知识”转向“育能力”,通过丰富教具将书本概念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生命认知;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建”,在独立完成模型制作的过程中锤炼创新思维;从“学科割裂”转向“跨界融通”,在生物与物理的认知碰撞中孵化复合型思维。
“真正的跨学科教学绝非简单叠加知识,而应聚焦‘学科共性处、思维交汇点’。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科融合需立足三重逻辑:首先是知识逻辑,教师须深挖生物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本质联系;其次是认知逻辑,需精准预判学生理解难点;最后是实践逻辑,将实验分为‘验证性’与‘生成性’两个层次。”四川省教科院教育发展改革研究所所长、生物学教研员王愉鑫强调,这种融合需把握三个尺度:跨学科目标要指向核心素养而非知识扩容,跨学科内容要选择支撑生物学大概念的原理性知识,跨学科方式要注重用多学科工具解决真实问题。教师应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载体,让学生在“做中思、错中学”,经历“观察现象-建立模型-修正认知”的完整科学实践过程,最终形成能解释生命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思维。这既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关键路径,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应答。
活动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圆满落幕。未来,青羊教育人将继续以新课标为帆,以创新为桨,在学科融合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图/文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