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皇家赌场_澳门皇家娱乐-【平台官网】

图片
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高校 >

跨界融合 推陈出新 重庆大学新工科建设的现在与未来

来源: 华龙网 | 作者: 姚辉省 | 时间: 2019-05-15 | 责编: 吴雨航

重庆大学全力推进新工科建设 重庆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何培养“新工科”卓越人才?如何引领未来教育发展?重庆大学也在积极思考并进行探索。

重庆大学的新工科专业建设

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后,重庆大学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工业体系、城市建设为主线,应用文科、经管及理科、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教育学科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尤其是以传统工科,如机械、电气、土木、建筑、动力、冶金、材料、采矿见长,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也为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的转型以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既有的培养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学科分类边界在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中日渐模糊,传统的工科优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面临的现实是残酷的,人才培养的周期跟不上科学技术进步和更替的步伐,现实世界已经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提前布局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重庆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重庆市重大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双一流”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提升学校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重点依托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提前布局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发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设立“前沿交叉研究专项”基金,推进“理工交叉、医工结合、文理渗透”,完善支持保障体系。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发挥新材料、智慧能源、绿色建筑等优势特色学科,谋划前沿科学中心。创建了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1个管理机构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防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国际联合研究院5个科研实体组成的“1+5”新型科研组织体系,并全面推进和深化创新体系的内涵建设。

在新工科专业建设方面,重庆大学积极构建与新工科背景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2018 年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医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等4个新工科专业,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支撑国家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优势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根据学科发展趋势,注重学科交叉,尤其是与新兴学科的交叉。

重庆大学的新工科人才培养

1、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新工科专业由于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以及发展动态性,用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难以反映这种特点。必须走的创新之路是:基于面向未来科技的新工科专业,以新工科人才的特征为引领,构建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从2018年起,全面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全校99个本科专业合并成25个大类专业。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尤其是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纷繁复杂、快速多变的未来科技的新工科人才,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特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超强的终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思维的多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创新人格(性格、气质、能力、求知欲、洞察力、好奇心、耐力)、良好的协作精神、家国情怀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能力等。

毕业答辩现场 重庆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2、注重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

智能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学有专攻,多专多能”,唯学科交叉和跨界培养方能实现。从“新工科”人才的分类特征分析,从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要求分析,交叉融合、跨界培养是“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跨界培养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显然地非逻辑的方式(水平思考)来解决问题,并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交汇点上爆发出灵感。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跨界交叉活动,以获取创新灵感,得到新的创意、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

3、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学校构建了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重庆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强烈的创新意识”为目标,再造通识教育。构建广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学生深厚的数理化文史哲基础。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从通识教育阶段即根植于学生心中。

第二,以“通专融合、跨界培养”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的传统工科优势及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探索本科人才跨界培养。

重庆大学新工科建设的未来

随着全球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组织方式的网络化、扁平化,新经济和新产业已拓展到信息技术的增值空间和社会生产、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的架构之中,公众认知的传统思维无法对一些新生事物给出完美解释。

我们欣喜地看到,重庆大学已经布局了未来新兴学科的发展蓝图,随着航空航天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数据及软件学院、微电子及通讯工程学院等学院的成立和建设,遵循“理工交叉、医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还将产生新的工科专业,如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慧制造(建造)、智能医学仪器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工科来源于守践,他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和成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工科的建设不仅仅是一场教学改革,而是全周期、多方位的培育格局的尝试,是对于人才培养新理念的实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国家工业基本完成后,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高校,其科研究的重心应该向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倾斜, 即亟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并期待产生颠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重庆大学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其传统优势工科将进一步升级改造,与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医学学科等进行交叉融合、并迸发出勃勃生机。